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35分)
1.“镜中我”
2.传播隔阂
3.操作化
4.群体传播
5.发展新闻学
6.党报理论核心
7.新闻真实性
二、简答题(每题11分,共计55分)
1.简述“第三人效果”理论及现实意义。
2.简述传播效果可分为哪些层面?
3.简析受众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
4.简述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
5.简述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三、论述题(30分)
请论述社会化媒体蓬勃发展背景下如何提升传媒的公信力?
四、应用题(30分)
下文是第2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作品,请从主标题、分节标题、导语、直接引语、整体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该作品的写作特色。
收养脑瘫儿14年 环卫工夫妇感动众人
宋雨
那是今年夏天的一天,冯亚宁下班回家,屋子里闷热极了。儿子飞飞坐在床上,先是冲她摆手,接着吃力地喊了一句话,“妈,你累了。”冯亚宁的心颤抖了,愣了老半天,两眼一热,泪就流下来了,“妈不累,妈给你做饭。”
不忍孩子被第二次抛弃
昨天上午,西安南郊郝家村的出租屋里,冯亚宁带着飞飞,在院子里练习走路。
冯亚宁拽着飞飞的手,用同样的步子,小心翼翼走在旁边——因为脑瘫导致肌张力过高、肌肉痉挛,这个14岁的男孩连走路都是刚学会的。
飞飞是捡来的。2003年正月,家住蓝田县安村乡的冯亚宁在家门口不远的地方,捡到一个男婴。“我当时有个女儿,这个男孩白白胖胖,挺讨人喜欢,想着姐弟俩可以做个伴,就抱回了家。”
异常情况出现在飞飞一岁多的时候,“不会翻身,不会爬,每次哭的时候,头都向后仰着。”冯亚宁带飞飞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脑瘫。
去医院那天,下大雪,冯亚宁在医院院子里嚎啕大哭。
彼时,丈夫在河南打工,冯亚宁在家种着4亩地,如果留下这个脑瘫的儿子,她得比常人多无数倍的付出,“孩子已经被抛弃过一次了,我怎么忍心再抛弃一次?”
孩子从没离开过视线
那似乎是最困难的时候。飞飞无法独立走路,连穿衣吃饭、大小便都无法独立完成,每次下地干活,冯亚宁手里拉着女儿,背上背着儿子,“谁都看不起我们,说我傻,捡这么一个孩子。我这辈子啥事没干成,但也没做过啥亏心事,我们捡了这孩子,就要好好待他。”
2008年,冯亚宁夫妇一起来西安打工,将飞飞也接了过来。
从北郊到南郊,夫妇俩干过很多份工作,后来成了小寨路街办的环卫工,但飞飞从没有离开过两人视线,“娃的吃喝拉撒睡,都要有人管,所以家里每天都会留一个人,家里的灯每天都会亮着。”
14年过去了,夫妇俩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到了飞飞身上,飞飞也慢慢学会了从1数到10,还能用很含糊的声音,说一些简单的话语。他们的故事,感动了附近的很多人。
“我的大女儿今年20岁,对飞飞这个弟弟很照顾,这让我们很欣慰。”丈夫胡启亮说,今后的路不管多难走,一定会不抛弃不放弃。 ——《三秦都市报》 201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