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部门简介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前身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始建于 1953 年,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学系之一。1981 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 年增设公共艺术专业,成立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 36 人,其中专任教师 29 人,教授 4 人,副教授 9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11 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 10 人,在读博士 4 人。 目前在校本科生343 人,研究生 43 人。作为华南地区雕塑艺术教育的旗帜,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雕塑家和专业创作人才,为新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自创办以来,教师队伍中先后拥有潘鹤、梁明诚、曹崇恩、胡博、郑瑾、关伟显、李汉仪、黎明等极具社会影响力的雕塑名家,拥有吴雅琳、陈克等知名教授和教学名师。2018 年“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几代广美雕塑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经已形成了严谨务实、创新进取的治学精神和办学传统,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形成了较成熟的模式和鲜明的特 色,创造了南国雕坛的辉煌。
学院现拥有雕塑、公共艺术 2 个专业,面向社会公开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其中硕士研究生有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理论研究、雕塑艺术两个研究方向。 目前,学院设 3 个基础教研室: 雕塑造型基础教研室、雕塑材料基础教研室、雕塑史论教研室; 以及 4 个研究所: 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玉石雕刻研究所、校地共建泉州市雕刻艺术研究所; 同时建立了 6 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以此构成一个集高等艺术教育、学术研究、创作实践和技能训练为一身的专业教学实体。
近年来学院非常注重专业及课程建设,“雕塑专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第六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省级教学团队 2个。学院现拥有省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6 项,省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 门,省校级优质课程 10 门。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造型能力扎实、现代意识浓厚、社会触角敏锐的复合型高素质艺术人才,特别是在研究生办学方面更是华南地区雕塑与公共艺术人才培养的高地。
学院主动参与和融入区域经济文化建设,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学院的教学特色。学院自成立至今已有数百件公共雕塑作品矗立在国内外数十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其中不乏代表当地城市精神和地域特色的经典作品,如深圳城雕《开荒牛》 、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的《大刀进行曲》 、珠海城雕《珠海渔女》 、广州城雕《广州解放纪 念碑》 、长沙橘子洲《青年毛泽东雕像》 、香港大屿山《大 佛》、延安新城群雕《中央红军进延安》 等。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城市雕塑均出自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之手。
新时代新征程,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将配合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上,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大湾区经济、文化建设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培养目录
学位类型 | 专业 | 研究方向 | 学制 |
学术型 | 美术学 | 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理论研究 | 全日制三年 |
专业型 | 美术 | 雕塑艺术 |
三、研究方向介绍
(一)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理论研究
培养目标
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备雕塑与公共艺术思维能力以及较好的学术研究潜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对雕塑与公共艺术有浓厚的理论研究兴趣、扎实的实践创作技法和艺术表达语言的高层次雕塑艺术人才。通过系统的学习,将理论研究与作品创作、管理实践、策展能力相结合,至少深入研究一种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的技法与形式特征,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支撑创作方法论,能够胜任艺术创作、城建园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二) 雕塑艺术
培养目标
雕塑艺术研究方向依托雕塑与公共艺术的造型、创作、材料等系列课程训练,将专业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探究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形式演化、思想观念的时代更替、地域差异的规律趋向,探寻雕塑艺术表达的身份定位与创造的多种可能。 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立体空间造型手段、材料工艺的应用、艺术观念的表现传达、公共艺术思维的介入和推广等专业领域理论知识和创作技能,能创造符合时代审美作品的高素质雕塑艺术人才。
四、联合培养项目介绍
(一)联合培养( “历史题材雕塑当代创作研究”课题)
1.项目类型: 课题制联合培养
2.项目简介
本培养项目研究主题为“历史题材雕塑当代创作研究”,依托省级课题《公共艺术介入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模式研究》 ,立足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优秀的研究生教学与研究资源,从历史题材创作方向入手,培养具备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创作能力的高层次、实践型专门人才。导师团队由实践型与理论型导师合理配搭,确保发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师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