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考研官网欢迎您!


中传考研辅导: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招生分析、参考书目、复试线、真题回忆、考研经验指南篇

lili / 2020-07-24

 一、院系及专业介绍

传播学(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新闻传播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理论学习及深入传媒一线参与实践,通晓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介的经营管理实务。媒介经营管理作为新兴的交叉型应用型学科,研究方法较为综合,总体强调第一手资料的占有,着重与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和本学科理论发展相联系。

本研究方向为传媒产业培养应用与研究并重型人才,硕士生具备传媒专业素养以及经营管理的素质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教学能力。对学生量才侧重培养,毕业学生可为传媒产业领域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媒介管理工作的管理型人才,可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或研究型人才。

3.媒介与女性方向

媒介与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领域。在媒介传播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媒介与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媒介与女性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性别的角度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本领域学术研究和传媒实践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从性别角度分析媒介工作者、媒介内容和媒介受众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本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促进大众传媒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推动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本研究方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优势国际平台,研究生可以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工作,推动产学研综合发展。

本研究方向为各级各类传播媒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具有较强性别意识和丰富传媒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媒介实践和思考能力,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实际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4.国际传播方向

国际传播是中国传媒大学根据本校学科基础及其优势而开创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其特色在于把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两者结合,从传播学和政治学的双重透视角度,并结合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哲学)和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交叉关系来对信息的跨国流动进行整体性研究和案例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传播学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形态的研究,(2)基于实证方法的政治传播和国际关系的研究,(3)国际传播学理论范式研究;(2)全球传播(传播的全球化)研究;(3)国际传播效果比较研究等。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从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去了解和掌握国际传播的历史进程、行为主体、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效应,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等多个维度阐释国际传播现象,并注重运用量化性质的内容分析和受众调查方法以及质化性质的文本考证和田野方法,注重思考传播的主体性问题。

本研究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运用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解决国际传播现实问题的能力,承担起对外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工作。

本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完备,大多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理论修养高,业界经验丰富。在课程设置上,本研究方向以理论修养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除了为学生开设国际传播史、国际传播理论以及国际传播方法论等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中国政治与外交、文化外交、国际政治传播、奥运传播、视觉传播、社会传播(或INGO传播)、跨国媒介经营与管理、传播全球化、国际政治营销(建设中)等课程,并开展生动活泼的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既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国际传播的总体态势,又能够运用多种理论范式对信息跨国传播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为国家的对外传播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5.媒介素养方向

本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内、传播学二级学科中的一个三级学科,也是新闻传播学与教育学交叉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本研究方向紧紧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优势资源,以提升全体公民媒介素养为最高理想目标,通过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人才,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本研究方向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媒介素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和特点,主要包括国内外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的基本理论及思想,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及特点,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特点、组织、经验和教训,国际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比较,媒介素养教育产品设计和开发,公民媒介素养水平提升的途径和方法等。目前,本研究方向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推广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本研究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教风、学风严谨,教学经验丰富。除传播学史、传播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传播学专业课程外,还开设有传媒教育史、传媒教育理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前沿、国际与比较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产品设计与开发、媒介研究、媒介制作、媒介与青少年等课程,同时以问题或议题为中心组织方向课程。通过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学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掌握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具备在传播学和教育学相关领域拓展研究和创新实践的终身学习能力,能够承担高等院校、基础教育学校、科研机构中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发研究,能够承担媒体和媒体教育栏目的策划评论,能够承担政府机关、社会教育机构、青少年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教育、宣传、管理、推广等相关工作,以及其他可能的更广意义上的相关社会工作。

6.传播研究方法方向

传播研究方法研究方向是传播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着重关注如何利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如何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结果的描述、解释以及理论模型的检验和修正等,从而达到综合地、深层次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探索和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传播效果的目的。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三大类:研究方法类(科学的基本原理、抽样调查原理、计算机辅助调查技术、实验、内容分析、定性研究法、媒介研究、数据处理等)、统计分析类(初级分析法、高级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结构方程式模型,等)和实用软件类(数据录入软件、统计分析软件、问卷调查分析软件、专业分析软件,等)。研究特色是文理综合、学科交叉;既研究定性研究方法,又重视定量研究方法;既强调基本的理论和框架,又注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计算机软件;既要与国际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同步,又要适应我国本土的传播实际。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现代科学语言,熟悉逻辑思维模式,能够运用归纳、演绎、分析、建模等方法从事传播学研究的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既懂定性分析方法,又能综合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和各种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有关传播学前沿课题和实用课题研究。本方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包括: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媒体、市场研究公司和企业从事调查、数据分析和咨询的研究人员或实际工作者。

本方向拥有国内一流的研究团队,成果丰硕,科研项目多,学生参加实习实践的机会多。

7.传播心理学方向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吸纳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采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多元化研究取向,探索人类传播活动中心理现象的规律。本方向重点研究传播心理基础理论和传播心理应用。着重于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分析传播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重视研究在新闻、广告、影视、网络等传播领域中传者与受者特定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提高大众传播活动效能的心理依据与策略等。通过揭示这些特有心理现象的规律,帮助传播活动的参与者运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和控制传播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本方向要求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具备创新开拓的研究意识,拥有健康的心理,并能够与传播实践密切结合,具有良好科研素养与从事传播实践的能力。毕业生适合进入科研机构、高校及传播业界等领域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和传媒实践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拥有国内首创、并保持领先地位的传播心理研究团队。除了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传播心理理论研究、传播心理应用研究以及新闻传播类理论与实务课程。

8.传媒政策与法规方向

本方向立足于传播学,同时与政治学、法学、公共管理学交叉的新兴学科领域。本领域的研究既包括关于有关传媒政策与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包括相关政策问题的应用研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包括对于学生的相关实务方面的训练。

本方向研究内容,在政策方面,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对于传媒政策的影响、各国传媒政策的历史与现状、一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媒介政策和具体媒介制度、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未来媒介政策的走向与预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估等。在法律方面,主要包括与传媒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基本权利问题,以及在传媒管制、运作、信息传播实践中的各种法律问题。具体有民主宪政理论、表达自由理论、公共利益理论等理论问题;公民的表达权、人格权、经济文化权利等基本权利问题;媒体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等问题;传媒领域各种利益冲突的法律调整问题;版权问题;自律问题等。通过长期的教学与研究,本方向形成了自身的研究优势和特色,专业组导师对于传媒政策法律具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对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传媒政策有系统比较研究,与国际传媒法同行保持经常性交流。本研究方向的任课教师具有英语、德语、日语优势。

学生通过本方向的学习、研究和训练,能够具备较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形成扎实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侧重法律学习的学生,能够养成处理传媒法律实务问题必需的素质与技能。毕业生可以从事媒体组织的法律实务工作,以及主管机关的相关岗位工作、各种与媒体内部管理和维权相关的业务工作、与法律相关的媒体业务工作等。侧重政策学习的学生,对于传媒政策和公共政策制定具有专门和较为深入的研究。毕业生能够胜任国家管理部门和相关公共机构的相关岗位工作,能够从事专门的战略性、咨询性、应用性研究,也可在媒体组织和相关行业从事一定的管理和业务岗位的工作,也可继续在相关专业深造。本方向也为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主要课程为:传媒法基本理论、传媒法实务、传媒行政法研究、传媒侵权法、传媒产业法、传媒与著作权研究、传媒模拟法庭、传媒政策基本问题、传媒政策史、各国传媒政策比较研究、传媒法基本理论、公共政策研究、各国传媒体制研究、传媒伦理等。

二、招生情况(参考20年)

专业及方向:

050302传播学

01传播理论与历史

02国际传播

03媒介素养

04应用传播学

05性别传播

06智能传播

07媒介与全球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8新闻传播史论.

④815传播学综合

招生人数:

2020年拟招收全日制55人,含27人推免。

三、21参考书目推荐

初试参考书目

708新闻传播史论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

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

石磊:《新媒体概论》

袁军、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本)

李磊:《外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雷跃捷:《新闻理论》

雷跃捷:《媒介批评》

郭镇之:《当代广播电视学》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版)

《国际新闻界》(期刊)、《新闻大学》(期刊)、《现代传播》(期刊)

815传播学综合

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

2.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4.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5.Duan,P.&ZHANG,L.(eds.)(2018)Social Media Studies.London:SAGE.(段鹏、张磊主编,《社交媒体研究》[英文],SAGE出版社2018)。

6.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引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

复试参考书目

01传播理论与历史

9024传播理论与历史

①《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五版)》巴兰、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

②《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02国际传播9027国际传播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宣传部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②《全球传播的起源》[法]阿芒·马特拉清华大学出版社

③《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

④《政治的常识》[英]海伍德编,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⑤《国际传播与国家主权:传播全球化研究》任孟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03媒介素养9105媒介素养

①《媒介素养概论》张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②《理解媒介素养:起源、范式与路径》张艳秋人民出版社

③《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大众媒介与社会》詹姆斯·库兰华夏出版社

04应用传播学9025应用传播学

①《传播学新趋势》(上下)洪浚浩清华大学出版社

②《受众分析》刘燕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刘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05性别传播9026性别传播

①《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刘利群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②《女性主义媒介研究》[荷]祖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美]朱丽亚·T·伍德暨南大学出版社

④《性别与传媒》罗萨林·吉尔四川大学出版社

06智能传播9204智能传播

①《计算传播学:智能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研究新范式》刘庆振、于进、牛新权人民日报出版社

②《融合新闻学实务》[美]珍妮特·柯罗茨清华大学出版社

③《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应用》[美]斯坦利·沃瑟曼,凯瑟琳·福斯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跨屏时代的受众测量与大数据应用》刘燕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07媒介与全球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9027国际传播

①《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中共中央宣传部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②《全球传播的起源》[法]阿芒·马特拉清华大学出版社

③《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

④《政治的常识》[英]海伍德编,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⑤《国际传播与国家主权:传播全球化研究》任孟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四、历年复试线

2020年分数线

2019年分数线

2018年分数线

五、20考研复试细则

复试内容

1.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考核(网络远程面试,时长不少于15分钟,百分制)

专业知识考核:以随机抽题方式,重点考核对报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原专业笔试科目的部分内容将以面试问答形式进行考核。试题以综合性、开放性问题为主。

综合素质考核:结合考生提交的材料,根据考生的教育背景、本科成绩、科研或实践经历、个人陈述等,通过交流问答方式,对考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创新潜质、事业心、责任感、团队协作、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进行考查。

2.外语听说能力考核(网络远程面试,时长不少于5分钟,百分制)

以随机抽题或交流问答方式,考查考生的外语听力、口语能力。

考核语种与考生初试“外国语”单元语种相同(含“骨干”等专项计划)。

3.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

通过《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记录、考生提交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等材料,以及在面试考核过程中与考生的交流,考查考生的现实表现,内容包括政治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计入复试总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4.加试内容

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考试方式为在线笔试方式,考试时间为30分钟。每个科目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线。加试成绩不计入复试总成绩,但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复试成绩计算

非工商管理硕士MBA、非公共管理硕士MPA的考生复试成绩计算方法:

复试成绩=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90%+外语听说能力10%

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的考生复试成绩计算方法:

复试成绩=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80%+政治理论10%+外语听说能力10%

复试成绩低于60分的,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六、考研真题

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传播学考研真题708新闻传播史论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口语传播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2、简述我国“四级办电视”制度的历史脉络

3、简述公共广播电视制度的主要特点以及各个国家的不同表现

4、简述不同媒介制度下的受众身份的内涵的异同

二、论述题(每题45分,共90分)

1、有学者称“新媒介的出现不会完全取代旧媒介”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请根据中外新闻传播历史进程进行分析。

2、我国新闻媒体和大众的舆论监督的路径有哪些?新媒体时代我国的舆论监督有哪些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传播学考研真题815传播学综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物联网

2、社会认同模式

3、本雅明

4、芝加哥学派

5、议程设置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简述人类文明发展史和媒介创新的关系

2、试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传播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论述社会生产力和传播理论创新的关系

2、根据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论述如何打造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设想

七、考研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初试科目《新闻传播史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初试科目《新闻传播史论》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中外新闻史、广播电视史论、新闻理论、新媒体概论和传播学概论等知识领域。中外新闻史考核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规律、特征以及经验与教训。要求考生熟悉中国和外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脉络,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活动与新闻现象的历史概况,能对其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并能借鉴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解决现实新闻工作中的问题。广播电视史论考核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发展历史、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要求考生能运用历史视角对广电传播现象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能够在中外广播电视发展的对比参照中找到广播电视的基本理论与发展规律,并能运用历史经验对当前广播电视的发展状态与具体现象进行判断分析,并具有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广电传播问题的能力。新闻理论考核内容包括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要求考生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深刻理解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规律、性质功能以及新闻自由调控,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新闻传播问题。新媒体概论主要考核内容包括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形态、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要求学生具备新媒体发展前沿的基础知识、熟悉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掌握新媒体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实际运用能力。传播学概论主要考察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大众媒介与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等,为理解人类传播活动提供理论知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传播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传播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中外新闻史

1.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2.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

3.清末民初的中国报业发展

4.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

5.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新闻事业发展

7.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8.外国新闻传播发展史

9.西方新闻传播发展史

10.世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

第二部分广播电视传播史论

1.广播媒介发展的历史脉络

2.广播黄金时期的标志及其重大事件的传播

3.电视媒介发展的历史脉络

4.电视全球传播的技术条件

5.电视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知名节目及其影响

6.广播、电视产生的时代背景

7.中外广播界名人

8.中外电视界名人

9.国内外重要广播电视媒体、机构和组织

10.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进程

第三部分新闻理论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新闻敏感与政治敏感

3.新闻舆论导向

4.新闻舆论监督

5.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

6.媒体的社会责任

7.“新闻自由”的认知

8.新闻伦理与道德

9.新闻法治与法律法规

10.新闻传播出现的新问题

第四部分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技术文化发展史

2.新闻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3.媒介融合的特征及其理论

4.移动媒体的现状与发展

5.新媒体传播环境与版权

6.新媒体新闻伦理

7.网络舆情

8.中国特色的新媒体理论构建

9.网络视频的发展进程

10.智能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五部分传播学概论

1.传播学史

2.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传播类型与模式

4.传播内容

5.传播功能

6.传播者与传播体制

7.传播媒介

8.受众

9.传播效果

10.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三、试题类型

主要题型包括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试形式及时长

笔试,考试时长为3小时。

五、参考书目

不限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初试科目《传播学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本科目主要考查传播学史、传播基本原理、传播理论及其应用、传播者和传播体制研究、传播内容与文化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国际传播、智能传播、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媒介素养、性别传播等。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媒介现实问题、对解决方案进行思考的能力。

本科目满分150分。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理解传播学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主流范式的诞生与发展

3.批判研究与多元化

4.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发展

5.传播学子领域: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传播学、发展传播学、健康传播学等

第二部分:传播

1.传播的概念

2.人类传播演进的历史进程

3.人类传播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第三部分:传播研究方法的应用

1.问卷调查及其他社会调查统计方法

2.实验法

3.内容分析法

4.文本符号与话语分析

5.深度访谈、民族志与质化的社会调查方法

6.个案研究法

7.其他方法

第四部分:传播类型

1.内向传播

2.人际传播

3.群体传播

4.组织传播

5.大众传播

6.传播的功能研究

第五部分: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1.不同视角下的传播过程

2.重要的传播模式

第六部分:传播者与传播的控制研究

1.社会制度、媒介控制与媒介规范理论

2.控制的不同形态

3.把关研究

4.媒介垄断、媒介组织及其结构

5.媒介专业主义及其反思

第七部分:传播内容与文化

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2.大众传播内容的商业化

3.大众文化

第八部分:传播媒介

1.媒介及认识媒介的基础性原则

2.各种媒介的比较与选择

3.新媒介与媒介融合

4.媒介与技术理论

5.西方媒介产业

第九部分:受众与用户

1.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

2.受众观的变迁与受众理论

3.受众主体与受众行为

4.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

第十部分: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的认知历程

2.各种传播效果理论

3.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

第十一部分:智能媒体传播

1.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2.智能媒体传播的理论

3.智能媒体传播的特点

4.虚拟现实与未来影像

5.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中的应用

6.社交网络与智能媒体传播

7.平台社会

8.5G与融媒体建设

9.未来媒体与未来社会的反思与前瞻

第十二部分:传播研究的专题领域

1.治国理政新理念中的传播思想

2.国家发展战略与传播媒体

3.全球化与大众媒介、发展传播学、文化依附、全球传播

4.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

5.媒介事件

6.媒介素养

7.消费主义与大众媒介

8.阶层、社会公平与大众媒介

9.广告研究、公共关系、危机传播、品牌战略

10.传播研究的其他前沿课题

第十三部分:传播理论在媒介实践中的应用

1.社会理论:从大众社会到网络社会

2.规范理论

3.受众理论

4.效果理论

5.批判理论和文化理论

6.传播政治经济学

7.传播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

8.媒体与新技术革命

第十四部分:传播与政治

1.传媒法规与传媒规制

2.舆论生态与舆论引导

3.政治传播的议程设置

4.国际传播秩序与信息战

5.其他相关课题

第十五部分:传播与社会

1.社会阶层与受众分化

2.大众传播与社会治理

3.媒介素养与社会代沟

4.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传播与媒介研究中的应用

5.其他相关课题

三、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考试形式及时长

闭卷、笔试,不允许带任何辅助工具和设备。

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五、参考书目

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

2.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

3.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

4.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5.Duan,P.&ZHANG,L.(eds.)(2018)Social Media Studies.London:SAGE.(段鹏、张磊主编,《社交媒体研究》[英文],SAGE出版社2018)。

6.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引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

本文由新祥旭考研独家整理!

 

全方位权威辅导,考研复试效率高

面授一对一
在线一对一
魔鬼集训营
咨询课程 预约登记

以效果为导向    以录取为目标

填写信息获取考研一对一试听名额
姓名:
电话:
报考学校及专业:
北清考研定制 985考研定制 211考研定制 学硕考研定制 专硕考研定制 北京考研私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