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就业,不唯学历重能力
2014年高校毕业生已基本离校,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尚未就业。教育部日前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举措,力促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此前有媒体报道,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低于本科生,且就业意识逊于本科生,由此得出研究生学历价值缩水的结论。情况是否属实?记者展开调查。
研究生就业难?
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或与之持平
通过北京市丰台区工商局政审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三学生小张,回首近大半年的求职经历说:“本科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就决定考研究生。本以为读研提升了学历,工作会好找一些,但是2013年下半年,几乎平均每两天投出一份简历,收到的笔试机会却很少。”
但武汉大学硕士小彭则说:“硕士学历是我应聘时的敲门砖。”小彭表示,与本科生同台竞争,虽然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个人能力,但很多用人单位投简历的门槛就是研究生,所以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机会还是多一些。
按照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校已在网上发布了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流向、就业趋势等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数据显示,研究生的就业率高于本科生或与本科生持平。例如,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5.72%,研究生98.61%;南开大学本科生就业率96.14%,研究生98.10%。
高校在统计就业率时,所指的就业包括签约、升学、出国三种方式。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三种就业方式所占比例不同。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显示,本科生就业率为97.64%,研究生就业率为99.17%,其中本科生签约、升学、出国的比例各是48.44%、20.80%、28.40%,研究生签约、升学、出国的比例各是97.1%、0.69%、1.38%,就工作签约这种就业方式来说,研究生的就业率远高于本科生。
就业难难在哪?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供需不匹配、毕业生自身定位不清
既然研究生是否就业难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为什么还有媒体在报道中得出研究生就业难的结论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研究生就业难背后呈现出的,是整个就业市场的大环境变化。
首先是就业市场结构问题。“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制造大国,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和初级服务人员,相对而言,高端岗位是有限的,适合研究生的岗位也是有限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李家华教授说。
其次是研究生规模和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39000人,其中学术型硕士321650人,占总计划59.7%,专业型硕士217350人,占总计划40.3%。“研究型的知识转化为市场需要的成本较大,伴随的风险也较大,所以研究型人才在社会市场上需求量较小。”李家华说。但事实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并不会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进行区别。
第三是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对工作期许较高。研究生就业难不如说是“主动失业”。研究生在择业时由于学历有优势,在找工作时条条框框也较多,比如要求工作地点,解决住房、户口等,对岗位的发展前景、企业形象和个人薪资待遇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有何就业建议?
多参加就业活动,根据专长进行合理职业规划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处分管本研就业工作的副处长崔颖认为,本科生、研究生两类学生有各自特点,本科生活跃富有激情,研究生沉着思维严谨,各有所长。就就业意识方面来说,两类学生并无优劣之分,根据自己的专长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是找到好工作的关键。“现在很多研究生希望在北京就业并解决户口,学校可以适当加强对他们择业观、就业期望的教育,引导研究生回到家乡、面向全国就业,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李家华对研究生就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主动性,二是自信心。现在我们国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当中,整体来说是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更多高端人才,我们要有信心用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征服这些岗位。”
记者了解到,多数高校在日常都会开设关于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简历制作等相关的讲座和活动。很多院系也都会在求职季开设“求职经验交流会”。各大高校的BBS论坛都开设有求职板块,学生都可以在上面找到所需信息。有就业意愿的学生不妨多参加类似活动,提前熟悉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