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里那本泛黄的《中国民间故事集》,还夹着去年下乡采集的 “牛郎织女” 传说手稿,指尖触到稿纸上村民口述的生动细节时,忽然想起曾对着民间文学理论梳理类型脉络、在笔记里反复标注 “神话母题” 的日夜。如今把这段浸着对民间文学热爱与考研执着的时光讲给你,愿帮你在备考路上少些迷茫、多些笃定。
一、考研心路历程
决定报考这个专业,是在一次民间文学田野调查中。当白发老人坐在老槐树下,用带着乡音的语调讲述 “白蛇传” 的传说,孩子们围坐倾听时眼里闪着光,我忽然被民间文学的 “生命力” 击中 —— 它藏在百姓的口耳相传里,是承载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的活态遗产。备考初期并不轻松,624 中国民间文学里的 “母题理论”“类型学” 晦涩难懂,光是区分 “神话” 与 “传说” 的边界就花了我一周;834 中外文学基础还要兼顾古代、现当代文学等领域,单是 “世界民间故事的共性特征” 就需要反复琢磨。但每次啃下一个难点,比如理清 “孟姜女哭长城” 传说的演变脉络,就像触摸到了民族文化的根脉,又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那段日子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 “今天多读懂一个故事、多掌握一个研究方法” 的踏实,在一页页手稿、一道道真题里,慢慢靠近心中的目标。
二、公共课学习法
公共课的关键是 “抓核心、融专业”。思政课我没有盲目刷题,而是先通读教材,用思维导图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等模块的逻辑,比如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与民间文学的 “集体创作” 特征结合起来理解,后期针对 “文化自信”“非遗保护” 等高频考点集中背诵,既记得牢又能呼应专业方向。外语我选了英语一,每天早上 40 分钟背核心词汇,重点记 “Chinese folk literature”“folktale typology”“oral tradition” 等专业相关词;阅读题逐句分析长难句,总结 “细节题”“主旨题” 答题技巧;作文提前积累 “民间文学非遗传承”“中外民间故事对比” 素材,比如用 “端午节习俗的跨国传播” 做案例,让文章既有观点又有温度。其他外语(如俄语、日语)学习逻辑类似,核心是夯实基础、结合专业需求突破。
三、专业课复习攻略
专业课要 “分模块突破,重实践与关联”。624 中国民间文学分四部分准备:神话部分,重点掌握 “创世神话”“英雄神话” 的类型与文化内涵(如 “盘古开天”“大禹治水”);传说部分,梳理 “人物传说”“地方传说” 的特征,关注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虚构性的结合(如 “李白传说”“西湖传说”);故事部分,运用 “AT 分类法” 分析 “动物故事”“生活故事” 的母题(如 “狐狸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民间歌谣、谚语部分,记清其语言特色与社会功能。834 中外文学基础需兼顾多领域:中国古代文学抓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重点,现当代文学梳理 “五四文学” 到 “新世纪文学” 脉络,文艺学掌握 “文学形象、叙事学” 等核心概念,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了解 “东西方民间故事交流”(如 “灰姑娘” 故事的全球变体),复习时注重与 624 联动,比如对比中国 “牛郎织女” 与西方 “罗密欧与朱丽叶” 的爱情叙事差异。后期多刷真题,总结常考题型,比如 “分析某地区民间故事的地域文化特征”,答题时先结合当地民俗背景,再拆解故事母题与情节设置,做到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四、考研应报班吗
如果自律性弱、基础薄弱,或是摸不准 624 民间文学理论应用逻辑、834 多领域知识整合方法,报班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我备考时就受益于新祥旭考研全科定制辅导,老师针对我 624 “母题分析” 的薄弱点制定计划,帮我结合具体民间故事拆解难点;又针对 834 “中外民间文学对比” 题型做专项训练,让我从 “视角单一” 变成 “多维度分析”。如今我也在新祥旭担任专业课辅导老师,能针对 624 中国民间文学、834 中外文学基础提供一对一辅导,帮你理框架、攻难点、学技巧。但请记住,报班只是辅助,真正能让你上岸的,是对民间文学的热爱、日复一日的积累,以及面对繁杂知识时不退缩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