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课一备考
1.文学史观
季剑青老师在《新文化的位置》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北大中文系的现代文学研究传统历来重视史学的训练,强调原始文献的梳理和解读,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回到历史现场,从具体的材料中生发出有意义的问题,并通过逻辑绵密的论证来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有效的历史研究应该采取的工作程序,也是学术成果的质量的基本保证,我从中受益匪浅。”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触摸历史”,体会现代文学在短短三十年里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任何一个短的历史时期,在被放置在更长的历史时段中后,都会被线性化和程式化,粗糙的,曲折的历史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平稳而又光滑,而我们则要去体认这段文学史的更多的可能性。当然并不是说不需要有整体和宏观的文学史观,而是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钱理群老师的研究即是将大文学史和知识分子的个体生命相结合。
这我上面全部标记重点,因为重点太多,所以我采用较黯淡的标色,这样就不会刺眼!!以上砖红色的字,我真的太喜欢了!这个“短历史”在“长历史”中变得“线性化和程式化” ,如果大家不理解,可以联系自己的童年那“6岁上学前”的历史,大家想一下,你上小学时,是怎样看待之前的那些“未上学的幼年时期”的,你能记忆和体会多少细节?现在,作为20多岁的成年人,你又能记得当时多少事?是不是会“误读”、“错记”很多东西?很多细节都被抹平了?“还原历史本身的色香味”——探索文学史的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看书
需要结合作品看文学史,同时,补充相关部分的老师专著,把作品、文学史、专著结合起来,会发现教材常读常新。我看教材的时候,会在前页标一下时间,我大概读了十多遍三十年和五六遍袁本文学史和洪本文学史(能读这么多遍也是因为我复习的时候没有整理思维导图摘抄框架式的笔记,也没有用其他辅助手段)。但是,即使我在复试的时候重读三十年,也依然有新的问题和发现。
阅读作品的话,第一次阅读和第二次阅读是不一样的,第一次阅读应该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第二次阅读的话,要结合文学史和专著,同时注意运用一些文学理论的知识分析作品(例如运用叙事学)。
现代文学相关的作品一定要熟悉,可以用来举例并且帮助理解文学史。没有作品做支撑去看文学史和专著只是空中楼阁。同时,一些并不算主流的作品也需要阅读,如《画梦录》《伍子胥》《北望园的春天》,以及非常重要的鲁迅杂文《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等。鲁迅的作品需要认真阅读并做好笔记,第一遍读的时候可能读不太懂,尤其是杂文(因为他的思想是非常深刻,复杂,具有多疑性的,鲁迅的思想危机代表了二十世纪整体性文化意识危机。同时对当时具体历史事件的隔膜也会对理解鲁迅有一定难度),需要结合注释来看,并且阅读相关的论著来补充理解。
在背书这方面,我只背过古文史的诗歌和定评,其他的都没有背过,一方面是背书这个方法不适合我,另一方面,我也不太建议背书,我认识的考北大古代文学的研友也并没有背书的习惯。主要还是要多看,将文学史烂熟于心,不过每个人适用的方法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啦。
3.答题技巧和方法论
个人认为答题最重要的还是看功底,在有深厚积累的前提下才能更深刻地思考题目所考察的方向。答题技巧也是在不断地训练中获得的,刚开始做真题的时候,会有无从下手之感,我曾一味查资料、论文,几乎拼拼凑凑凑出了答案,但是,通过不断地训练以及请教和交流,我最终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答案。
同时,我也做了专业课所有真题的解析,借助题目重读文学史,也在看专著和文学史的时候补充对题目的理解。到了冲刺阶段,有一种所有积累的涓涓细流都汇集起来形成有体系的长河之感,并且,可以不断发现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
关于论述题的思路,大家可以参考现代文学教研室老师们的专著和论文,不仅仅是知道老师们的观点还要学习老师们是如何提出问题并进行论述的。多请教和交流也是很有益的方法,备考期间,关于真题的很多想法也是在与大佬朋友的指导和交流中获得的。
4.做笔记
做笔记分为“阅读笔记”和“专著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给大家展示一下我写的关于《阿Q正传》的笔记:
两重时空:未庄与进城和亘古不变与循环的乡土田园时间(“赛神的晚上”“此后得意了许多年”“有一年春天”)与革命入侵后的现代时间(第七章明确的时间点是“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三更四点”)。
巴赫金的“时空体”认为:“在文学中的艺术时空体里,空间和时间标志融合在一个被认识了的具体的整体中。时间在这里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与此相关,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即阿Q由城回乡后,叙事速率加快,叙述视点也由第三人称叙事向阿Q的“内视点”不断转移,即时间和空间不断趋于紧张并被卷入历史之中。”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是把阅读笔记、专著和论文笔记按照流脉和文体划分整理好(现代文学笔记是以作家和文体划分而不是按照三十年的体例所做,结合起来看很有用)。我没有做思维导图框架和文学史笔记摘抄,我觉得比较浪费时间。前期积累的时候也手写了不少笔记(主要是鲁迅部分),有很大帮助。
北京大学大学全科定制
二、专业课二备考
中外文学基础主要考察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民间文学(主要是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今年出了一道名词解释)。比重最大的是古代文学,其次是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主要考察古希腊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中外文学基础容易不过线,在备考的时候要分配好时间。
(一)古代文学的学习重点在于袁本的四卷文学史,搭配选进行阅读,选中的重要诗篇最好可以背诵。同时,我也看了《中国古代文学通论》的《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代卷》。我并没有看全部的内容,看了文学部分和后面的重点专题,同时,也看了部分和专著,会在后面列出。
(二)当代文学主要是广泛阅读,也看了部分专著和论文。中学时代看过莫言、王小波、格非、苏童、张洁、白先勇等作家的,对备考也有一定帮助。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看了陈晓明老师的课程,配合文学史一起看,并做了笔记。在备考期间梳理了重要的专题如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先锋文学、九十年代文学等(考试也刚好考到了九十年代文学)。当代文学要关注老师们的论文和研究动态,如今年当代文学的第四题“双雪涛、班宇、郑执”当代文学教研室的丛老师写论文。此前《三体》这道题目李杨老师也写过相关论文。也可以看一些电影如《李双双》《芙蓉镇》可以帮助理解~
(三)外国文学主要是阅读教材和部分作品。前期我专门给自己留了读作品的时间,后期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和专业课学习任务的加重,我就把读作品的时间放在了每晚睡前,这期间读完了《伊利亚特》和一些古希腊悲剧,还读了《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喧哗与骚动》和莎翁的悲剧,还有卡夫卡、卡尔维诺等等,有时候学习很累又担心看电影出去玩浪费时间,就把读作品当成放松和休息。
推荐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虽然读书时用的是头脑,可真正领略艺术带来的欣悦的部位却在两块肩胛骨之间。可以相当肯定地说,那背脊的微微震颤是人类发展纯艺术、纯科学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最高的情感宣泄形式。让我们崇拜自己的脊椎和脊椎的兴奋吧。让我们为自己是脊椎动物而感到骄做吧,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头部燃着圣火的脊椎动物。人脑只是脊柱的延续,就象烛心穿过整根蜡烛一样。要是消受不了那种震颤,欣赏不了文学,还是趁早罢休。”私以为,看书的时候不要太过功利化,而是真正体验沉浸在书中的喜悦。
(四)西方文论第一年是硬啃的,痛并快乐着,但是考试没考,第二年看了杨宁老师的西方文论课程。西方文学理论可以帮助理解作品,支撑论述观点,建议多看一些。当然也要不断学会将理论和文本结合起来分析,而不是空谈。
三、补充我的古代文学大佬研友的学习建议,兹录如下:
文艺学中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对于古代文学来说很重要,建议在复习每个分段时候也要兼顾批评史的进度,二者结合学习的印象更为深刻,比如关于《文心雕龙》的“通变观”和《昭明文选》的“新变观”的讨论就是南朝文学中的重要问题,可参考傅刚老师《昭明文选研究》和《南朝文学与玉台新咏》,罗宗强先生的文学思想史系列也很值得读,文学思想的变化与文学史是相辅相成的。
其实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中外文学基础,都要扎实地阅读教材和作品,打好基础再去扩展,因为文学的发展就像东去的长江,时而波涛汹涌,时而细流涓涓,时而千回百转,时而静影沉璧,总不是一个面貌,有些作品能够推翻你对作家的认识,如陈贻焮先生《不废江河万古流—纪念伟大诗人杜甫诞生1270周年》中对杜诗的多种风格评述“或清新,或奔放,或恬淡,或华瞻,或古朴,或质拙,并不总是一幅面孔,一种格调。”深入阅读杜诗,便可知沉郁顿挫也仅是杜甫人生中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