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考研择校和定专业
先说一下我自己的基本情况:零基础跨专业。毕业三年,本科是非艺术类专业,也没有任何艺术专业的基础。我当初选择考这个专业首先是因为自己本来就对图像史的研究很感兴趣,而且开学了解了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后,会发现其实进入这个专业之后自己可以选择的研究范围也非常广,比如摄影、影像哲学、纪录片、艺术理论等等,而不只是局限于电影。其次,相比起美术院校,北电的这个专业方向对艺术基础没有要求,不需要考素描,对于非艺术类跨专业考生来说门槛相对会友好一些。更重要的是,这个专业是北电近年来才招生的,而且越来越重视,呈现出扩招的趋势,比如2020年是30人报考11人进复试8人录取,只要认真备考,方向对了,进入复试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二、初试复习经验
1.考研英语:
因为我自己的英语基础不算差,但艺术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备考的时候放在英语上的时间比较少,大部分时间留给了恶补艺术理论基础了。所以英语部分我的备考就是每天背80到100个单词,考前大概能背完两轮,用自己喜欢的背词APP,个人感觉效果会比看单词书好很多。真题和模块我都没有专门去练,最后英语是70分+,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不要模仿,还是要踏实地背单词和练真题。
2.考研政治:
我备考政治是从八月份开始的,每天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刷强化班,然后当天就做对应的肖秀荣选择题来巩固和复习,考前最后两个月就陆续做肖八和肖四,也会每天按照徐涛的节奏做一些模拟题。前期备考(11月以前)一定要重视选择题,把重心放在选择题上,因为每个地区的改卷情况不一样,北京每年政治的压分都很严重,而压分主要就是在主观题部分(即大题部分),选择题只要尽量少出错,分数绝对不会太低!可想而知选择题的重要性!现在回忆当时的备考,徐涛的强化班真的帮助很大,因为他会强调很多选择题的做题技巧以及出题陷阱,而且用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使你印象深刻,比自己看书效率高很多。而肖四肖八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了,不管前期是跟哪个考研政治老师学习,肖四肖八如果不看,等于其他同学都知道的而你不知道,万一考试出到原题会很吃亏。
3.专业课:
我们的专业课一叫艺术基础理论,全校每个专业都是一样的试题。专业课二叫艺术史与视觉文化,考的是我们专业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由于我们这个专业本身就涉及很多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知识,这两门专业课在备考和考试的时候都会出现很多内容上的重叠和交叉,因此备考的时候其实可以将两门专业课统一起来,将艺术基础知识和艺术史以及视觉文化结合起来学习,这样既能便于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又能提高复习效率。
专业课一在2020年改革了,不再分学硕和专硕,考的知识从以赵斌的《艺术概论》为主变为以艺术基础常识为主,涉及艺术理论、艺术史,甚至加大了电影、戏剧、文学的比例,学校官网列出的书目其实已经明确地指出了考察范围,如果时间充足的话一定要把学校要求的书都看一遍。
而专业课二我们院并没有给出书目,但根据历年的真题,它的考察范围都是紧扣艺术理论、艺术史、美学和视觉文化的知识点。我备考的时候重点地看了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詹森艺术史》,加上专业课一涉及的艺术理论方面的书籍和《西方美学史》,还有《新祥旭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史与视觉文化考研辅导班讲义》,补充一些理论知识。但书目既然是自己挑选的,只要不离开艺术理论、艺术史、美学、视觉文化四大模块,都可以挑最适合自己的书来看。甚至有的模块由于看书会比较枯燥,还可以结合一些纪录片或网络公开课来学习。比如艺术史,我除了看书之外,还看了网易公开课上面的一些艺术史课程,如北大朱青生教授的艺术史课,在一些学习之余的时间也看了BBC的纪录片《艺术的力量》。
前期在看书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在课本以外也要做积累,以及看书的方法。看书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一定要动态地看书,而不是一字一句地看书,也不是一本书从头看到尾。所谓动态地看书,就是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需求,有详有略地看。遇到书上看不懂的理论或知识点,要跳出书本,可以在“考研文库”上或其它一切你能想到的方式去找答案,也可以跟学长、老师或者研友交流,有时候看不同的人对一个知识点的不同阐述方式,也能有利于你真正理解掌握一个理论,而且印象会很深刻。我在考这个专业的时候其实一个研友都不认识,身边也没有其他同学或朋友了解这个专业,所以在复习上遇到问题都是需要发挥自己的搜索能力去找答案。
三、复试准备经验
考完初试不久我就开始准备复试了。复试的考察是笔试+面试,虽然2020年笔试取消了,只有面试,但我们可以理解为笔试考察的内容融入了面试当中。我们这一届的面试明显比往年严格了很多,整个流程也很明确:
第一部分,英语听力和口语,由一位老师用英语随机提一个问题,学生用英语即时回答。问题类型有很多,我被抽到的问题是要求用两到三句话描述一部李安的电影(首先你要知道导演的英文名字和电影的英文片名!所以备考或者平时都要注意积累啊!)。后来问了其他同学,他们有的问题是问你为什么要选择考北电,有的问题是问你备考看过什么书,所以既有专业问题,又有个人化的问题。但总体来说不会很难,老师甚至会把语速放得极慢,确保你每个词都听清楚了。还有,前一年的自我介绍是英文介绍,我们这年的自我介绍是中文。但不知道今年会变成哪个考法,无论如何还是要准备一个英文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随机抽一个专业问题来提问。我抽到的是:“形式是什么?你怎样看待形式?”有的同学抽到的问题是关于纪录片的,有的同学抽到的是问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感觉这部分的抽查和初试的内容很接近,因此复习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巩固初试考过的基础知识。
第三部分,老师提问。在场的几位老师会针对你的自我介绍中提到的基本情况,或者你提交的材料、作品、论文,或者你的个人简历来进行提问。如果没有提交作品之类的材料,只提交了简历,那么你的简历会变得非常重要!因为老师对你不了解,简历是唯一能展示你个人优势的地方,也是你唯一能自己掌控的部分。怎样才能发挥出简历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掌控好老师的提问呢?我当时就是在简历上个人信息下面最显眼的部分,特意地写了一下自己期望的研究方向。什么是“特意地写了一下自己期望的研究方向”?这就涉及到你复试备考的过程——在艺术理论基础扎实了的情况下,一定要开始考虑自己读研期间具体的研究方向。
因为参照往年我们院系的复试笔试形式,曾经要求现场写一份研究生三年计划或者读研期间的学术构想,其实就是想考察你对自己读研期间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学术规划。于是我就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选择了一个大概的研究方向,然后剩下的几个月来围绕自己选择的这个方向来读与之相关的专业书。整个过程就像写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一样,你要先看大量的论文,了解各个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有意义而且你自己能驾驭的方向,多注意高质量的论文下面的参考文献,你会发现这个领域的重点必读专业书都高频地出现在很多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把这些高频出现的书目总结收集起来,就形成了你自己复试要看的书目。我按照这个过程,在自己定的研究方向上认认真真地做了很多准备,准备到在复试的时候面对老师能清楚地讲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到底是什么内容。
准备好了之后,一定要在简历上体现出来:1.在显眼的位置上用100字左右的字数阐述你的研究方向/计划/学术构想。【重中之重】2.在你的教育经历、社会经历的介绍上注意与你的研究方向联系起来。比如你跨专业考研,在写教育经历一定要将自己本科所学课程和培养出来的专业技能与自己研究方向尽可能地联系起来。社会/工作经历也同理。在复试提问中,老师最关心的不是你的家庭背景,甚至也不是你本科或工作的经历(当然如果本科有优秀的学术经历除外),老师只关心你身上跟学术有关的一切着眼点,即使你简历写得再丰富,老师一定会重点提问跟学术有关的内容。因此,你在简历上如果提到你的研究方向,老师的注意力大概率就会围绕它来提问,而你复试期间的所有准备就能派上用场了,你准备得有多充足,你就能多大程度掌控这一部分。而这部分是老师和导师判断你是否适合读研、做学术,是否适合这个专业的过程,是复试中重中之重的互动过程。
第四部分,导师提问,导师是你复试之前选择报考的导师。我们专业一共三位导师,每个导师的研究方向你报考之前可以在官网上去了解。导师提问部分一定会围绕他/她自己的领域和研究方向来提问,因此备考的时候也要对自己选择的导师所研究的内容有所了解。就算不了解,或者自己想研究的方向和心仪的导师不一样,在回答导师提问的时候也要注意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的方向相联系。比如我当时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并不了解,刚好导师直接提问我对TA的方向里相关的理论有何了解,我就如实回答自己不太了解,然后强调了我自己的研究方向会跟导师的方向有很多的交叉和联系,两者会有很多内容或方法论上的相互借鉴的地方。最后我如愿以第一志愿被自己喜欢的导师录取了。
以上就是初试和复试的准备过程和一些小经验,仅供参考。大家还是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来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二要踏实地把专业知识学好,不要试图找捷径,务实就是最大的捷径;三要有信心!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一步一步踏实地复习,结果一定不负于你!
(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