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校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学校是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二、专业详情介绍
专业代码:文艺学(050101)
所属学院:人文学院
招生方式: 硕博连读、普通招考
普通招考初试科目:人文社科综合、学术写作
普通招考加试科目(同等学力考生适用):①4001思想政治理论 ②5010中外文学史 ③6010中外艺术
博导研究领域:
文艺理论、文艺美学和艺术美学等招1人
古代文论,文艺美学招1人
三、报考条件
(一)基本要求
所有考生均须符合以下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
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书面推荐意见。
(三)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须为具有我校学籍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不含专项计划)。
2.已完成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学习,成绩优秀。
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5分;报考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0分。
3.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
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须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第一、本人第二)身份发表至少1篇SSCI检索或CSSCI检索(含扩展版)论文,或公开出版至少1部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著作(署名前两位,不含编著);报考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的考生须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第一、本人第二)身份发表至少1篇SCI /EI检索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四)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在国(境)外院校获得学位者,还须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在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非学历教育形式,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者必须在报名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
2.2021年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获得学士学位六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同等学力人员,须在本人所报考的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至少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
四、参考书
人文社科综合
1.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常绍民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
3.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
5.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朱立元主编:《西方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张世英:《哲学导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8.[法]德布雷:《普通媒介学教程》,陈卫星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9.《新祥旭中传文艺学考博辅导班内部讲义》
五、近3年复试基本要求
2021年:初试基本合格线人文社科综合55、学术写作55
2021年:外国语成绩合格线60,材料评议成绩合格线86
2019年:外国语成绩合格线55,业务课分数要求(业务课一60分、业务课二60分),总分200分
六、考试大纲
人文社科综合
(一)考试目的
主要考查考生的人文社科综合素养和学术潜质。
(二)考试内容
1.文明史:人类文明发展、文明交流中的重大问题;
2.人文社科方法论:人文社科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3.人文社科学术史: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学术问题、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等。
(三)试题类型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
(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
1.闭卷,机考;
2.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
学术写作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要求考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根据给定材料提炼相关学术命题,并结合学术发展史进行辨析和论述。重点考查学术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考核要点
1.学术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立意诚正深刻,概念运用准确,逻辑结构清晰完整,富有学术探索精神等;
2.文字表达能力:表述得体,符合学术写作规范。
(三)考试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完成一篇学术论文;
2.写作要件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
3.写作具体要求:
(1)标题:不超过30字;
(2)摘要:不超过300字;
(3)关键词:3-5个;
(4)正文:不少于3000字,至少应设置到二级标题。
(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
1.闭卷,机考;
2.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半小时。
七、复试内容
复试主要以学术答辩及交流问答等形式,对考生的思想品德、学术能力、创新潜质、综合素质、外语应用能力等进行考查。
复试考核的具体内容及复试成绩计算方法如下:
1.学术水平及综合素质(满分为100分)
学术水平及综合素质考核分为三部分:专业知识、学术能力、综合素质。考核时间不少于25分钟。
专业知识:以随机抽题方式,重点考核对报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以综合性、开放性问题为主。
学术能力:考生以学术答辩形式介绍本人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并重点介绍一项本人独立完成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或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并回答考核小组的提问。
综合素质:结合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根据考生的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等,通过交流问答方式,对考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创新潜质、心理素质、人文素养、沟通交流能力等进行考查。
2.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满分为100分)
以随机抽题或交流问答等形式,对考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等进行考核,考核时间不少于5分钟。
3.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
通过《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记录、考生提交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等材料,以及在面试考核过程中与考生的交流,考查考生的政治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不计入复试总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4.加试内容
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政治理论及两门报考专业硕士学位主干科目(满分为100分,60分及格),采用网络远程笔试方式进行,由各学院(研究院、中心)组织。加试成绩不计入复试总成绩,但有任何一个科目不及格则不予录取。
5.复试成绩计算
复试成绩 = 学术水平及综合素质×90% + 英语语言应用能力×10%
复试成绩低于60分的,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八、2021年拟录取名单(不含直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