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有以下几种:强制储蓄效应、收入分配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强制储蓄效应
1、 这里的储蓄是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来源有三:家庭部门的储蓄、企业部门的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
2、 如若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造成直接或间接增发货币,这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 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强制储蓄的部分。
3、 上面的分析是基于这样的假定,即经济已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因此,用扩张货币的政策来强制储蓄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如果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产要素闲置,这时政府扩张有效需求,虽然也是一种强制储蓄,则不会引发物价上涨。
收入分配效应
1、 在通货膨胀下,由于货币贬值,名义货币收入的增加往往并不意味着实际收入的等量增加,有时甚而是实际收入不变乃至下降。
2、 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不相同,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人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人收入水平会提高。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3、 依靠工资或薪金过活的,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时期,工资收入只有每隔一段时间才会调整;
货币工资的增长相对于物价上涨的滞后时间越长,遭受通货膨胀损失相应地也就越大。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1、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
2、 一个家庭的财富或资产由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构成。许多家庭同时还有负债,如消费信用。因此,家庭的财产净值是它的资产价值与债务价值之差。
3、 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实物资产的货币值大体随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
4、 金融资产中的股票,它的行市是可变的,但绝非通货膨胀中稳妥的保值资产形式。
5、 至于货币债权债务的各种资产,物价上涨,实际的货币额减少;反之,实际的货币额增多。